未来,新建、迁建机场选址,在满足民航安全高效运行基础上,所选场址要尽量避免削山、填海、填湖(湿地)、改造河流等,避让生态保护红线等生态环境敏感区中依法应当避让的区域,降低对鸟类等野生动物的影响。
生态环境部、中国民用航空局日前印发的《关于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推动民用运输机场绿色发展的通知》(下称《通知》)明确,加强和规范民用运输机场(含军民合用运输机场民用部分)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助力行业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生态环境部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司有关负责人今天(3日)对记者表示,民用运输机场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航业是国家重要的战略产业,是发展临空经济和枢纽经济的重要战略支撑,是满足人民出行新需求的新担当。
这位负责人介绍,随着民用运输机场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外扩,城市和机场的矛盾在一些地方较为突出,由于机场噪声等引发的舆情和件时有发生。根据国家“十四五”相关规划,到2025年民用运输机场数量要由2020年的241座增加至270座,大量枢纽机场面临改扩建,带来的噪声、废气等综合污染治理难度和生态保护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在机场环评管理实践中,虽然近年来相关管理政策和技术要求不断完善,相关技术方法取得创新成果,环评管理成效明显;但也还存在从源头预防噪声等污染问题的力度不够、生态保护意识不高、绿色低碳技术相对滞后、部分建设单位主体责任和环境管理落实不到位等难题。”这位负责人说。
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此前一份专报称,近年来民航机场在加快推动绿色发展的同时,一些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仍未得到根本有效解决和改善。调查发现,全国除远离市区的机场外,几乎所有省会以上城市的枢纽及干线机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飞机噪声影响问题。广州、昆明、合肥等城市的机场都曾因噪声扰民实施搬迁。
此外,飞机尾气也是污染防治亟需解决的突出问题,是机场内最主要的大气流动污染源,而目前国内尚没有明确的技术规范指导,相关影响预测与评价也开展较少。加之飞机尾气排放与飞机机型、发动机型号、飞机运行状态、机场的航空业务量等相关因素有关,绿色机场建设仍需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持续深入推进防治和减排。
《通知》要求,机场场址选择和跑道平面布置应充分考虑噪声影响,尽量减少受噪声影响的声环境保护目标数量和人口规模。机场管理机构或前期筹备部门在编制机场总体规划时,应严格落实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I级保护林地、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等管理要求,明确依法依规需要避让的区域。
同时,机场建设项目开展噪声影响评价时,应强化源头防控噪声污染,提出限制高噪声航空器运行、优化起降跑道、实施低噪声飞行程序、控制运行架次和时段、调整跑道构型、方位等措施。通过优化工程设计,最大程度减少占地和对地表植被的破坏。按照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政策,核算温室气体排放量,根据核算结果,从清洁能源替代、节能降耗技术应用等方面提出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措施。